查看原文
其他

【观察】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人才与科技支撑

彭必得 大国人才 2024-05-07


2022年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推进“双碳”工作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顺应技术进步趋势、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迫切需要,是主动担当大国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需要。


实现“双碳”目标将是一场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是我国一跃成为全球新产业革命引领者的重要机遇。


科技创新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引擎


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既需要政府加强统筹协调、完善绿色低碳政策体系、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建立和完善与“双碳”目标相匹配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又要以科技革命为突破点,带动能源革命和产业革命。


顶层设计方面,2021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作为双碳“1+N”政策体系中的“1”。明确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主要目标、减碳路径措施及相关配套措施,提出十方面31项任务,提供了政策支撑。


2021年10月26日,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作为“1+N”政策体系中“N”的第一个文件,对碳达峰阶段作出总体部署,与《意见》衔接的同时,更加聚焦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指标和任务更加细化、实化、具体化,提出“碳达峰十大行动”和“三大支撑”。当前,“N”中的多个文件也正在抓紧出台,如科技部正在研究出台《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统筹推进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推广示范、激励建设、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等。


能源革命、产业革命、科技革命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以科技革命为突破点,能带动能源革命和产业革命。


一方面,能源领域需要“拥抱”科技,主动求变。能源革命,最大的难点在于寻找安全可靠、能替代可储存的新能源。数据显示,能源行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在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占比约80%,解决能源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成了实现“双碳”目标的重中之重。

2021 年 10 月 17 日,天津港“智慧零碳”码头投产运营。图为船舶停靠在天津港北疆港区 C 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  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能源革命,要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立”就是短期内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破”就是在光能源、硅能源、氢能源、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实现技术突破,真正实现新能源安全可靠可替代。


另一方面,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建立安全高效、稳定透明的碳交易市场体系,促进产业绿色变革。拿碳排放权交易来说,其既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市场手段,也是落实我国碳达峰目标、碳中和愿景的制度创新和重要工具。

图为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展出的红旗氢能发动机模型 《中国人才》记者  韩婕 摄


作为碳排放权交易的重要依据,碳排放量的测量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基于核算,二是基于连续监测。我国目前仅采用基于核算的方法采集监测排放量,而连续监测的方法可避免核算过程中人为因素干扰造成的数据失真。不论是核算还是连续监测,如何保证碳排放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与完整性都是核心和难点,利用科学技术将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透过行业了解“双碳”人才现状


实现“双碳”目标,是经济社会的一场全面变革,需要各行业多主体共同发力。寻找安全可替代的新能源是实现能源变革的突破点,但从长远来看,要使全行业实现绿色发展,则需要运用大数据、区块链、5G等数字技术,促进产业“绿色”变革。


——新能源行业。新能源主要指非常规的一次能源,比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核聚变能等。新能源行业从业人员主要指从事新能源开发、存储、利用的人员。


从2021年全年数据看,新能源行业人才需求量持续上升,新增职位在能源化工环保大行业的占比近30%,同比增长4.4%。新能源行业人才数量在能源化工环保大行业占比也达到21.8%,仅次于石油化工的32.4%。


从地域分布看,人才流动呈现往华东、华南和西南集聚的现象,华东地区2021年新能源新增职位占行业总体约50%,与近一年新能源企业发展与项目规划方向有一致性。“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建设九个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分布在金沙江上下游、雅砻江流域、黄河上游、河西走廊、新疆、冀北、松辽等地区。


从学历情况看,新能源行业人才82.4%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41.3%来自985、211院校,91.8%拥有3年以上工作经历,其中近半拥有10年以上工作经历,工龄偏长是能源及制造行业的普遍特征。


从收入情况看,新能源行业人才平均年薪为20.3万元,平均期望年薪为25万元。当前新能源行业最紧缺的是数字技术人才,从TSI(人才紧缺指数)的职能分布看,数字技术人才的TSI达3.64,排名第一,其次是销售、生产制造、研发人才。


——数字经济行业。数字经济从业人员按岗位类别可以分为技术运维从业人员和管理运营及服务从业人员。技术运维从业人员指从事数字技术相关研究、开发、维护的人员;管理运营及服务从业人员指运用数字技术及数字化工具进行管理、服务的人员。


各地高度重视数字化人才的引进与培养。2020年安徽省发布《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支持5G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明确指出将5G人才列入全省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目录,畅通与国内外顶尖人才对接渠道,加快引进一批“高精尖”5G技术人才和科研团队来省创新创业。另外鼓励骨干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培养5G人才,建设人才实训基地,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


上海市发布《上海市建设100+智能工厂专项行动方案(2020-2022年)》,鼓励企业设立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岗位,依托智能制造人才培训基地,开设智能制造工程技术系列培训。


贵州省发布《关于加快区块链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的意见》,强化区块链人才支撑,引入区块链领域院士、专家等高端人才,支持设立区块链专家咨询委员会。


数字经济行业就业呈现小微企业带动力强、上市公司薪资水平高、第三产业吸纳就业主体作用明显的特征。


招聘岗位数量方面,小微企业招聘岗位占全部岗位的比重达34.2%,远高于上市公司的6.3%。岗位薪资方面,上市公司数字经济岗位平均年薪达15万,远高于行业平均的10万和小微企业的9.2万。产业需求方面,第三产业数字经济就业岗位占比高达60.2%,远高于第二产业的7.1%和第一产业的0.1%。


当前数字经济产业人才发展主要面临数字化人才供给不足、供给结构不平衡、法律和社会保障仍需加强的问题。


一方面,数字化人才供给不足。我国教育体制以注重培养专业化人才为主,导致现阶段既了解传统行业技术、业务流程与发展需求,又能够掌握和应用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有融合实践经验的高素质人才更是紧缺。据咨询公司高德纳对全球460位高管的调查显示,缺乏人才,尤其是既懂技术又懂业务的复合型人才,是实现数字化转型的最大阻碍。


另一方面,人才供给结构不平衡。第三产业数字经济就业岗位占比高达60.2%,远高于第二产业的7.1%和第一产业的0.1%。我国就业人员仍加速向第三产业转移和集聚,形成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人才供给缺口,影响行业数字化转型发展。


多管齐下打造“双碳”人才队伍


科技革命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加速器”,目前已有130多个国家提出碳中和目标,但仍缺乏实现碳中和的技术条件。国际能源署预测,实现碳中和目标,所需的绿色低碳技术半数以上仍处于研发示范或是延迟开发阶段。加强“双碳”人才队伍建设,有助于实现关键技术的颠覆性突破。


——建设以极具创新思维、敢于突破的科研人才队伍为基础力量,以理想信念坚定、在专业领域有所成就、敢于坚持甘于奉献的科研骨干为中坚力量,以具有科学家精神、战略思维、国际视野的大科学家为领军力量的科研人才梯队。


第一,持续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培养造就高水平创新型研究人员队伍;


第二,优化实施政府特殊津贴制度,选拔培养一批战略科学家和一流科技领军人才,深入推进高层次专家培养使用服务工作;


第三,健全留学人员回国服务体系,加大“双碳”领域项目支持力度,吸引高精尖缺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


——完善“碳中和”人才培养机制,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碳中和”复合型人才。


第一,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加快高素质、专业化“碳中和”创新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绿色科学技术创新、绿色技术应用、绿色经济管理、绿色发展智库等方面人才队伍建设;


第二,强化国家目标、市场需求与学科建设间的联系,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培养一批“双碳”领域杰出青年人才;


第三,发挥继续教育在提升人才素质、增强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围绕“双碳”领域开展知识更新继续教育活动,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人才保障。


(作者单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


来源:《中国人才》杂志2022年第8期
编辑:肖潇 牛睿彬
投稿邮箱:zgrc18@163.com


温馨提示:点击“大国人才”公众号首页左下角“杂志官网”,可跳转至中国人才杂志网站(中国组织人事报新闻网中国人才杂志频道),查看杂志内容、征文活动、订阅办法、杂志动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